欢迎访问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深圳行政学院)!
基层党校

首页 > 市委党校 > 基层党校 > 基层党校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纳入法制框架

日期: 2017-05-27 09:57:00 来源:宝安日报 字号:【

    近日,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克听博士做客宝安党校,为学员们带来一堂主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城镇建设”的专题讲座。他围绕建设生态城镇的背景,以及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等详细阐述了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生态城镇的迫切性
 
    张克听说,当前,国内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首先是能源资源消耗。2006年我国GDP为2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却占到世界的15%,钢材消耗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资源、草地面积约为1/3,人均淡水资源、森林面积不足1/4,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此外,还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各种城市病。

    他认为,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大城市过度扩张,中小城镇发展缓慢,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资源环境难以支撑。此外,看病难、上学难、拥挤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城市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城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从此,随着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生态城市概念的探讨不断深入,城市改造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
 
    关于城市生态城市的内涵,张克听认为,从涉及的领域来看,它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复合系统。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要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从社会方面看,要满足居民的基本要求。从管理方面看,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生态城市主要有以下特征:良好自然环境,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海滨、山体、湿地等得到修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高效率的能量利用、物质循环,不再产生污染的危害;具有自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基础设施完善,且布局合理、经济高效、便于利用;有体面的、低价的、安全的、舒适的生态居住社区;市民具有较高生态环境意识,公众参与意识;社会公正、公平、民主、和谐。
 
    生态环境是城市的重要竞争力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张克听说,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大概有四个方面:城市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环境;用这样的环境来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或要素;在此基础之上,占领、控制产品和服务市场;创造价值,最后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环境在前一阶段出现逐渐恶化的过程,但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环境质量逐渐改善,这些规律是外国学者发现的,英国、美国、日本也是这样,中国也如此。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如何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全民教育、设定生态红线、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积极推广绿色生产低碳生产、提倡简约生活方式、切实保护历史和人文资源、设立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等。

    张克听介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始于1986年,江西宜春市于1986-1991年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马鞍山市于1996年完成生态城市规划。进入新世纪以后,生态城市建设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城市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到2011年,中国2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个,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有133个。其中,生态城市建设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深圳、贵阳、青岛、杭州、威海、厦门、上海崇明东滩等地。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一个建设目标,理念性太强。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使之具体可见,容易化为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行动,也便于监督考核。如贵阳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依据,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典范。厦门市组织学者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态文明城镇指标体系,包含30项指标。其中除了有反映各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资源有效利用的努力程度的单位GDP能耗、清洁能源使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以及反映各地强化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安全努力程度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绿色运营车辆占有率等指标外,还对生态意识提高和生态制度保障等方面给出具体衡量指标,是全国首个城市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
 
    深圳一直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加强水土保持、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建设绿道网、完善城市自然生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低碳城区和循环经济建设,城市良好的生态得以基本保持,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1994)、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97)、国际花园城市(2000)、国家低碳示范城市(2009)等一系列称号。
 
    深圳有哪些成功经验呢?张克听说,首先是从制度层面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法制框架。2000年以来,深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2006年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2008—2010年)行动纲领》。2010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深圳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制度建设和高强度投入的结合,使得深圳城市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格局。

W020210324385663356166.jpg

 

 

官虹
手机版

copyright®2021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深圳行政学院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0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