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0年中青班赴固原市开展“三同”锻炼备受关注
日期: 2010-10-15 07:54:00 来源: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字号:【 大 中 小 】
(本网讯)我校第六期中青班19位学员在副校长陈少兵的带领下,于9月26日赴固原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锻炼活动,对西部进行“零距离”的再认识,受到了固原市委领导的热情接见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0月14日,新华社记者对2010年我校第六期中青班在固原“三同”锻炼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反映深圳干部在当地体验农民生活的实情实景,引起了强烈反响,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刊登。附报道详情: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14日电 题:一月锻炼 一生财富--深圳干部到宁夏西海固接受“三同”教育见闻
他们来自广东深圳特区,多人是县处级以上干部。他们当中不少人从家门、校门再到机关门,有些攻硕读博,有些多次出国考察。
如今他们第一次走进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成了“一介平民”,与当地回族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被东西部巨大的反差所震撼,心灵一次次得到洗礼。
今年十月,那偏远的小山村,成为他们人生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三门”干部接受“三同”锻炼
深圳市委组织部的一项调研显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深圳干部队伍艰苦奋斗的意识、开拓进取的锐气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干部队伍一方面更加年轻化,一方面大都是从家门、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普遍缺少对国情民情及优良革命传统的认知。
宁夏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艾矛介绍说,从2006年开始,自治区党委与深圳市委、固原市委共同探索新时期干部教育新路子,达成“中青年干部党情国情教育培训”协议,深圳市委每年派遣一批中青年干部到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民族村进行一个月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教育锻炼。目的是要通过艰苦的磨炼和情景教育,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一支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乐观、理想远大的干部队伍。
截至目前,深圳市委已组织201名科、处、厅级干部到固原市回族村接受“三同”锻炼,每一位学员都与当地回族群众一起吃粗粮,喝窖水;一起住土房,睡大炕;一起下地割苜蓿、拔胡麻、犁地、铡草。
9月26日至10月27日,深圳市第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20名学员在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纯回族村--古湾村蹲点实践。
古湾村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土流失严重,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480元。
10月初,原本金秋时节,固原山区却迎来了一场大雪,气温骤降,有水成冰。
记者从固原市驱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古湾村见到了20位来自深圳的特殊村民:他们皮肤黝黑、嘴唇干裂、头戴草帽,手持镰刀,用刚学会的方言打着招呼。虽然接受“三同”教育只有十多天,但猛一看,很难把他们与当地老乡分辨开来。
发达地区干部扑下身子向贫困地区农民学习
清晨6时许,古湾村的天麻麻亮,深圳中青班的干部开始与乡亲们一道喝茶吃馍,而后去地里干农活。在一块坡地上,十多位深圳干部组成小分队,帮回族群众海英收玉米,砍秸秆。胡须拉碴、浑身尘土……如果不是鼻梁上的一副眼镜,很难相信正在弯腰掰玉米的是担任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戴毅博士。
“一棒玉米不值多少钱,但农民种地太不容易!我必须仔细检查,一棒都不落下!”这位多年参与编审深圳市千亿元财政预算的干部,如今对一棒价值不到1元的玉米心疼有加。
从住进古湾村开始,20位深圳干部就被巨大的东西部反差所震撼,对中国国情进行零距离的再认识。
国情,在深圳干部们的碗里:西海固农民每天的饭食再简单不过,不是面条就是面片,不是土豆片就是土豆丝,房东家的孩子上学前的早餐竟然是土豆蘸盐。这让习惯了营养搭配、养生滋补的深圳干部感触颇深。
国情,在深圳干部们的屋里:西海固没有席梦思,只有用树叶、牛粪填烧取暖的土炕。有些贫困家庭中的老式桌椅已经使用数十年,如果不是用废弃的电线加固,早已散架。
他们感慨,“没有西部的发展,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全面发展;西部群众没有奔小康,中国就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条件恶劣的西部必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民生、环保工程。
中青班干部、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梁增昌直言,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贫困地区学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干部向贫困地区学习什么?“三同”亲历让深圳干部接受了国情的再教育,增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帮扶欠发达地区”的责任感。
除了生产生活上向老乡学习外,西海固地区农民坚韧和乐观的精神也带给深圳干部深刻的思考和洗礼。
每天换洗一套衣服,洗两次热水澡,这在深圳再平常不过。中青班女干部、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常淑安告诉记者,虽然来之前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遇到不少困难,最要命的是水土不服。十年九旱、水比油贵的古湾村,乡亲们吃的都是水窖收集来的雨水掺混着苦咸水,这种“窖水”让学员在头一周每天都拉肚子。为节约水,他们把洗脸后的水澄清后再用,衣服几乎不洗,洗澡基本用湿毛巾擦。
中青班干部、深圳市审计局副局长何锐军和深圳市委党校教授范宏云说,城市里欲望太多容易让人心生浮躁,看看朴实的回族村民每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辛勤劳作,笑对生活,这种生活态度让我们学会要知足惜福。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发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深圳精神,更要感恩国家、回报社会。
干部教育基地成为民族团结典范
10月1日早晨,古湾村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20名深圳干部把几根白杨木捆接成旗杆,立在村口,然后与80多位回族乡亲自唱国歌,升起了五星红旗。
回想当时的一幕,60多岁的古湾村清真寺寺管会主任丁奎林激动地说,那天村里像过开斋节、古尔邦节一样,非常欢闹。
丁奎林说,深圳的干部不搞特殊,不提要求,大家处得和亲戚一样。
固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金元说,深圳干部劳动之余还经常走访学校、村卫生所,为当地的教育、医疗等问题想办法、出点子,不仅为村民办了实事,还为西海固的山村带去了新理念,让村民有了新见识。这些干部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深圳人到西北人、从干部到农民、从客人到家人的转变。
记者在古湾村看到,深圳干部按当地回族风俗,男的戴着小白帽,女的包着头巾,都自然地称呼乡亲们为“我们家大哥、我们家大嫂”。在他们的影响下,当地不少回族村民,都能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和外人交流,那些原来一见生人就躲闪的回族妇女,现在开始主动与人打招呼。
中青班干部、深圳市委办秘书处处长张暾为帮房东改善“广种薄收”的现状,买来了化肥和地膜教他们“科技种田”。
古湾村不少孩子中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常淑安说,大家和乡亲讲得最多的是一定要让孩子读书成才。为此,干部们每人捐款2000元,为村里的小学捐赠了4万多元的文具、图书。干部们还决定在村里开展“教育认养”活动,凡是房东家有学龄儿童的,干部们分别资助到高中毕业。
马金元说,西海固地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5年来,深圳中青班每批干部来到这里不同乡镇的回族村接受“三同”教育,都为所在的偏远村庄打开一扇心灵之窗,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理念。干部们在“三同”中受益匪浅,群众也在同干部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深圳干部和回族群众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新华社记者 陈晓虎、张钦、任玮)
10月10日,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常淑安(右)和深圳市交通运输委科员李咏霞在辅导农民马红艳的孩子丁小亮做功课。
10月10日,来自深圳的干部在农田里挖土豆。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