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深圳行政学院)!
班级活动

首页 > 市委党校 > 学员天地 > 班级活动

科干班和晓峰同学荣获读书演讲比赛一等奖

日期: 2013-03-29 08:52:00 来源: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字号:【

    根据学校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2013年3月26日下午,2013年第一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初任干部培训班在市委党校第一报告厅举行主体班读书演讲比赛。共有9名选手参加比赛,科干班和初任班共100多人到场聆听了比赛。
 
    比赛中,选手们以切身的体会、真挚的感情、激昂的语言,讴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科干班来自卫生人口计生委的和晓峰同学参加了此次比赛,她的演讲题目是“小康给力健康”——读《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有感,讲述了作为民生重要内容的医疗卫生事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十八大召开后卫生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演讲联系实际、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表达流畅、激情澎湃,其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引起了评委与观众的共鸣,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委们对参赛选手的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等方面进行了评选,和晓峰同学技压群雄夺得一等奖。赛后,市委党校学员办领导为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

W020210402696357893751.jpg

和晓峰同学在作精彩演讲

附:和晓峰的演讲稿

    让小康给力健康
    ——读《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有感

    参加工作16年,我一直从事着和民生紧密相关的工作,在读《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时,无论是报告本身还是各位领导学者的解读,都对民生和我现在从事的卫生计生工作不吝笔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十八大报告对民生的阐述铿锵有力。用整整一段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辅导报告中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保基本,强机制上迈出重要步伐。

    病有所医,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几乎涵盖了医改所有内涵和卫生工作的大部分内容。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就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吗?

    在国人解决温饱逐渐富裕起来后,一个比吃饭穿衣更加突出的治病吃药问题却悄然出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征途之侧,曾几何时,几千年的“民以食为天”的至理信条,三十年一瞬,就让位于“人以康为大”的社会共识。健康是一,其余为零,当今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时代更关注健康问题。然而年均60亿人次的门诊量和1亿人次的住院量,几乎使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纷纷亮起了人满为患的红灯。街谈巷议的“看病难”呼声,直指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历史旧账。遍布城乡的“看病贵”抱怨,直指医疗保障缺失和尚待根除的体制弊端。此起彼伏的医患纠纷和“医闹”事件,将扭曲而严重变形的医患关系,推上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本应是相互感恩的“萁豆相煎”怪象,正日益引发社会的普遍焦虑。

    而深圳,这个全国人口密度最大,增长速度最快,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倒挂最严重的城市,医疗卫生形势更不容乐观。全市仅有寥寥可数的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千人病床数、每万人医生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都排名最后。捉襟见肘的有限资源,还因为原特区内外的划分而存在明显的差别。还记得去年儿童医院贴出的最牛告示吗:“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是手足口病,都要等6-8个小时!如果你能等,就挂号。不能等,请去其它医院!”这个并非院方行为的表达生硬的个人告白,引发了群情激愤,在网民媒体的口诛笔伐中,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科资源紧缺,然而资源严重不足的又何止儿科?2012年深圳各大医院出生了20万龙宝宝,产科医生平均每人每天高强度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大医院骨、外、内、心各个科室均人满为患。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支持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不差钱”的深圳,“看病贵”的反应,同样十分强烈。而对“看病贵”最直接的感受者,首先是超过800万庞大群体的农民工。同时解决以药补医的体制问题是解决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因为它,药物价格和利润与医院及医生个人利益挂钩,大处方、天价药、过度医疗、重复检查等等才有屡禁不止的动力;因为它,医和药或明或暗的联手勾结才有了机会,药价虚高久治不愈;因为它,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的不足,有些地方可以在美其名曰只给政策不给钱的旗号遮蔽下,心安理得,熟视无睹;因为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被冲淡,人们对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的高度信任普遍下降。扩大医保范围、提高医保额度,向以药养医等旧制度开刀是解决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而“看得好病”,才应当是患者诊疗过程最基本、也是最终的期望所在。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总书记的话表达出新一届领导人对民生高度的关注。以十八大精神为契机,用改革创新的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是每个深圳卫生人的神圣职责。深圳是较早“小康起来”的城市。大手笔投入,大规模建设的步伐从来不慢,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各大医院次第落成,607家社康中心遍布全市每一角落,“十五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正在形成。850多万农民工医疗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社区首诊的制度,则分流承担了全市37.5%的门诊量。深圳也必将按照十八大“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不断夯实小社康的内涵建设,弹性工作时间和全科便捷门诊、与区域中心医院资源共享和双向转院制度,使得群众对小社康日益信任。家庭病床服务、家庭医生服务逐步推开,让医生走进百姓人家,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白衣天使的关怀与温暖,让社康中心更多地分流大医院的门诊压力。

    “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总理的声音掷地有声。深圳是全国最早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城市。从2005年开始,即率先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这个体系颇具深圳特色:一是缴费低,每人每月12元,自付4元,用人单位付8元。二是受益面大,既保门诊又保住院,转诊广州也可刷卡。三是实惠多,门诊报销比例达80%、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四是就近就医、逐级转诊。参保人首先到社康中心首诊;需要转诊的,再按规定转入上一级医院。五是可覆盖子女,包括在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念书的农民工子女,也可享受同等待遇。截至目前,在深享受到医保的农民工达80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民工医保报销药品,也由1200种提高到2077种;报销上限,也由6万元提高到15.5万元。转诊广州等定点医院的农民工参保人,也可刷医保卡记账,最高可享受70%的报销额度。当然,医保的保障力度还需不断加大,十八大之后,我们相信不断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必将大大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 而我们也必须斩断大处方、大检查单的利益动力,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全市所有公立医院统一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医药分开,废除沿用几十年的以药养医、以药补医制度。而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相应减少的这部分收入,则以“分段收费,按能增收”的方式解决。医保统筹基金的提高部分,也不由医院,更不由医保参保人个人承担。同时,开始探索建立医院与制药企业直销渠道,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价格。允许患者凭医生处方到社会零售药店购买药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医院药价降了,而且老百姓买药的选择也多了。医和药之间的利益链条被拦腰斩断,医药公益性从价格上得以回归和凸现。医院的管理将更趋完善,医患之间将更理解更信任。

    兑现“看得好病”,深圳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整体上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发展转型。这一转型,更多的需要靠改革、发展和管理“三驾马车”来推进和实现。为此,“十二五”期间,深圳医疗卫生行业的战略,开始从“大医院,小社康”的一大一小格局,开始向“提质增效”转移。近五年来,深圳医疗机构总数增长了78.8%,执业医生数增长了43%;近三年来,深圳医疗机构CD型病人治愈好转率,从89.2%提高到93.08%,全市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由8.4天下降到8.0天。2011年,深圳医保参保人异地就医比例,下降到0.128%,是迄今为止的历史最低点。这是患者用脚投票表达出的民意,大病不出深圳,正成为患者由信赖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看病,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无奈。从本质上说,健康,少生病,才更应当成为卫生医疗部门“院前阶段”的主动职责。必须从“疾病施救者”向“健康守门人”转变,体现出深圳新的“大健康”观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务实的深圳人一向坚持精神,想干、敢干、快干、会干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内在品格。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深圳不断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便民措施:预约挂号、“居民健康卡”、“先诊疗、后结算”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明显疏导了人流,更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赢得了时间。

    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医疗已进行的和即将推出的综合性改革,开始让“看得上病”和“看得起病”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憧憬,它正一点一滴地发生在百姓的生活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人们走来。

    让医疗服务成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让医疗机构成为人文关怀的场所,让人们在诊疗中感受到温暖。这是梦吗?但它已是非梦的梦想,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路上,正在向美好进发。(和晓峰)

 

刘雪霞
手机版

copyright®2025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深圳行政学院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0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