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恢宏党史锤炼党性 传承延安精神坚定信念
日期: 2017-10-30 15:22:00 来源: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字号:【 大 中 小 】
2017年10月23日-28日,深圳市委党校2017年中青班的学员在班主任姜智红教授、李伟舜副教授的带领下奔赴延安,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重温党的历史中进一步锤炼党性,在学习延安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武装斗争的统帅部,并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培育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奋进之魂——延安精神。培训时,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景仰之情和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亲切嘱托,学员们在延安参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深刻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认真锤炼自身党性修养。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学员们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在延安的故居,聆听了《毛泽东与黄炎培论历史周期率》的现场教学,面对“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的考问,毛泽东当年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多年之后,延安窑洞的这段对话依然振聋发聩,给予学员们诸多思考和警示。中国共产党要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四·八”烈士陵园,学员们祭奠缅怀先烈,聆听了关于叶挺将军光辉悲壮一生的现场教学,叶挺将军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一片赤诚,令人感佩;在张思德纪念碑前,学员们从现场教学中了解张思德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一文,张思德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崇高的张思德精神永放光芒;在枣园革命旧址,学员们聆听了《一位国际友人的最后遗言》的现场教学,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深深感动;在宝塔山,学员们重温入党誓词,面对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起怀念延安岁月,感怀延安精神;在南泥湾,学员们参观了大生产纪念馆,聆听《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和南泥湾精神》的现场教学,从“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地方,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缔造了奇迹;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毛泽东与毛岸英感天动地父子情》的现场教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朴实情怀、无私付出和良好家风。
此外,学员们还参观了抗大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一段段红色历史、一个个动人故事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在眼前徐徐展开,岁月无声,历史有痕,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岁月值得每个人铭记。
10月27日下午,学员们来到了梁家河。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地方,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为了他的人生第一站。习近平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三同”期间,学员们都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交流了心得体会,并且通过微信读书会跨越2000公里在三地分享学习心得。在梁家河参观学习时,书中讲述的一个个地点、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与眼前的一幕幕交织在一起。学员们在村史馆了解梁家河的变迁发展,现场参观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习近平当年带领村民们开办的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走进了习近平插队时简陋的窑洞旧居,感受着青年习近平当年的心路历程。正是经过7年知青岁月的磨砺,青年习近平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他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的坚强意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的宝贵情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主动担当、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厚积薄发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都值得青年人好好学习。
一周的学习培训,脉络清晰地梳理了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材,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大家表示,这是一次理想与信念的朝圣之旅,让我们对恢弘的党史和延安精神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充实了知识、洗礼了思想、坚定了信念、锤炼了党性。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逐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坚强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延安精神,增强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我们将积极弘扬传承延安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接力中国梦,弄潮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