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类初任班就“改革创新与公务员责任”展开研讨
日期: 2013-03-27 13:01:00 来源: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字号:【 大 中 小 】
3月18日,综合管理类初任班就“改革创新与公务员的责任”这一主题组织了一场专题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改革背景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认为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环境相比,现在改革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改革初期,改革针对的是极左的意识形态与体制,因此1978年全党对改革等若干重大问题形成共识有着充分的社会基础。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要重新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二)改革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改革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也进入了深水区的范围,不能像初期那样摸着石头过河,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阻力,如何面对医疗、教育改革,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等等都是现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三)深圳在改革背景上具有其特殊性,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政治使命,同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城市,也具有自身的问题,比如文化底蕴不足、移民城市缺乏归属感、特区内和特区外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我们应该意识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已经不具备政策上的特殊性,特区不“特”的情况下该走向哪里。
二、改革动力的变化
八十年代,深圳改革的起因是深港两地的巨大差异,为什么要改革的原因甚至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为了生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当代政府改革创新的动力在哪里?这种动力是否明确?推动力是否足够?
第一种观点认为改革的动力源于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并不会必然地解决随之产生的问题。目前,我们面临较大的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严重、房价虚高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逼迫我们不得不改革。
第二种观点认为改革的动力源于理想社会的建设。矛盾推动的改革是一种压力而不是动力,我们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路线图”,规划未来几十年的愿景。
第三种观点认为改革的动力源于人们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需要“魂魄”,“魂”是具体内容,“魄”是去推动和实现“魂”的决心和毅力。我们需要有一批改革的先锋,他们有为改革破除阻力的决心和勇气。
三、改革重点的变化
改革前三十年,经济建设是重点,发展承载了诸多的期望,政府期望通过发展维护公信力,社会期望通过发展解决矛盾,文化期望通过发展变得更有影响力,甚至连生态都期望通过发展变得更好。经济发展有不能承受之重,所以改革的重心不能都压在经济上面。
有人提出经济是螺旋式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奇迹。但是问题在累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崩盘。当经济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这种崩盘带来的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我们要考虑经济发展缓一缓,着力解决好社会矛盾,实现经济软着陆。
有人提出深圳改革需要考虑自身的特殊情况。比如深圳在文化方面的缺失,应当采用当地民俗资源,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造更多的条件发展文化产业。比如深圳渐渐失去其吸引力,很多年轻人来深多年,因买不起房再次回到家乡,改革须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机制方面着力。
四、改革创新与公务员责任
政府是改革创新的主导,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公务员应当具备改革创新精神。我们所需要进行的改革比改革开放初期面临更多的问题,更大的阻力,许多复杂的问题亟待新的思路和方式去解决。人们对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期望已久,如果改革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造成人们的挫败感,无疑将增加当政者的压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时刻怀抱忧患意识推动改革创新。
(二)公务员应当具备改革创新能力。循着旧有的思路来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告诉我们接下来的改革将怎么走。实际的困难都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公务员不仅仅是执行岗位职责,更应当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提高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自身的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思考建设性的设想和意见,切实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问题。